首页  本馆概况  公示信息  服务指南  政策法规  学会工作  下载中心  服务评价  业务预约 
当前位置: 首页>>馆内动态>>正文
文章内容页
回忆凌水校区创建 传承大工红色基因
2018-07-09 12:16 刘思远 

    为充分挖掘校史资源,进一步推动红色基因主题教育开展,做好校史馆筹建工作,7月5日上午,档案馆(校史馆)、党委宣传部牵头召开了“回忆凌水校区创建,传承大工红色基因”主题座谈会。我校土木系港工专业首届学生、原校党委书记金同稷、原土木系教授陈士荫、李玉成、邢次青,原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张不群,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马宽、关工委普通班指导老师李国祥,党委宣传部、档案馆(校史馆)、建设工程学部、建筑与艺术学院相关单位师生代表参加会议。

    我校成立初期的校舍,原是沿用日本人侵占大连时办的南满工业专门学校等在市区的旧址,仅2万多平方米,到1950年已不能满足需要。1951年,为适应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,经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批准,学校决定兴建新校区。在屈伯川院长的组织下,侯穆堂老师带领经过笔架山水库实际锻炼的土木系首届港工专业的22名学生进行凌水校区的测绘工作;汪坦、肖宗谊老师带领土木系首届建筑组的17名学生负责部分设计和施工任务。

    金同稷、陈士荫、李玉成和邢次青是测绘组成员。当时建设经费紧张,物质生活条件十分艰苦,且交通不便。他们在测量教研室主任侯穆堂副教授的带领下,在东西最宽处1400米,南北最深处2000米,有效空地76万平方米范围内,纵横勘测,经过10多天的辛劳,拿出了精确、整洁的地形图。回忆起这段经历,四位老师都表示,当时旅大市对学校的建设非常支持,校领导没有架子,师生关系密切,大家自力更生,艰苦奋斗,从没有觉得困难,反而觉得很快乐。金同稷表示,“凌水校区是由我们师生自己动手勘测的,也是自己设计的,充分继承了延安精神和延安传统,既为国家节省了资金,也锻炼了我们的实践能力”。

    张不群和李国祥都是50年代中期来校的,当时学校的建设已初具规模,后因遭遇三年自然灾害等缘故,粮食短缺,条件依然艰苦,但师生精神乐观,斗志昂扬,干劲十足。学校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,学生也以学校建设为己任。张不群说,“学校重视对学生实践环节的训练,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,很有好处,学生是终身受益的”。李国祥说:“那时候的老师,不管遇到什么情况,都是很认真地备课,我们老教务长有一句话‘家鸡打得团团转,野鸡一打满天飞’,在我印象里非常深刻。”

    通过此次座谈,与会师生对凌水校区的创建有了直接、全面的了解。大工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,从一二九街到凌水河畔,从最初的艰难创业到今天的桃李芬芳,得益于前辈们敢于创新和自力更生的原则、得益于前辈们坚韧不拔和艰苦奋斗的精神,得益于前辈们精诚合作和脚踏实地的作风,这正是大工红色基因最生动的诠释和体现,是大工得以蓬勃发展、不断培养出一代代英才的关键所在。新一代的大工人,应继续传承学校的优良传统,为学校的“双一流”建设不断做出新的贡献。


地址:辽宁省大连市高新区凌工路2号 邮编:116085 电话:0411-84708716(咨询接待)/84708322  传真:0411-84708910
bet365提款条件 版权所有